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按戶征收礎的制度,起始于東漢末年。獻帝建安五年(公元200年),曹操在兗、豫兩州征收戶調,征收物為綿、絹。建安九年(公元204年),正式頒布戶調令,規(guī)定每戶征收絹2匹、綿2斤。這是歷史上首次頒布的戶調制度。戶調的實行,取代了漢朝以來的算賦和口賦,從此與田租一起成為國家的正式賦稅。太康元年(公元280年),西晉制定戶調式,規(guī)定了男為戶主的戶每年納絹3匹、綿3斤,丁戶或次了男為戶主的戶每年征收減半;邊郡民戶只納規(guī)定數目的2/3,更遠者納1/3;少數民族按地方遠近,每戶納賨布1匹或1丈。以上戶調數額只是平均標準,實際征收時采取九品混通的辦法,按資產的多少將農戶分為九等,按其等位高低征收不同數量的絹綿,但征收總量必須與各地丁男、丁女和次了男戶數須納戶調總額相等。西晉滅亡后,在南方,東晉南朝繼續(xù)實行戶調制,征收物常為布,南朝后期梁、陳時才改戶調為了調。在北方,十六國時期和北魏前期仍實行戶調。北魏太和 九年(公元485年)實行均田制后,改為按丁征收賦 稅,戶調制從此廢止。